从一朵云到飞天 阿里万亿美元GMV的底气在哪?

  • 时间: 2020-05-26 06:35:51

  文/懂懂

  来源:懂懂笔记

  一万亿美元 GMV 是什么概念?它相当于印尼全国的 GDP 总量。如果放到世界各国 GDP 排名中,大概会排在印尼之后、荷兰之前的第 17 位。

  如今,这个数字来自于一家中国公司一年的商品交易额(GMV)。

  22 日,阿里巴巴集团公布了 2020 财年“成绩单”。财报显示,阿里巴巴数字经济体在本财年的全球年度活跃消费者达到了 9.6 亿,商品交易额突破 7.053 万亿元人民币,正式成为全球第一个平台销售额突破一万亿美元的公司。

  记得上一次听到马云谈到“一万亿美元 GMV”,还是 2017 年 6 月初投资者日的演讲当中,他希望“阿里 GMV 能在 2020 年达到一万亿美元”,并称之为“小目标”。而在 22 日财报发布后的电话会议中,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 CEO 张勇再度立下一个“小目标”:下一个财年阿里巴巴将至少再创造一万亿元人民币的 GMV 新增量。

  如果说 2003 年 5 月,淘宝刚刚草创后的梦想,还是从 eBay 易趣手里挖走一部分电商市场份额,那么今天在一万亿美元之上再加“一万亿人民币增量”的底气,究竟来自于哪里?短短 17 年的时间,这个万亿美元体量的数字经济体都发生了什么?

  从云开始,没有技术是要命的

  仔细梳理一下,可以发现这是一家电子商务企业蝶变为一家全球顶级高科技企业的艰难历程,而其中重要的节点,则是阿里在 2009 年、2013 年和 2017 年发生的三件“大事”。

  2003 年,中国 GDP 总量为 116694 亿元,比 2002 年增长了 9.1%;当年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 5 万亿元。

  这一年,淘宝网诞生,到年底营业额大概冲到了 2200 多万元。或许阿里内部没有人会预想到能在两年后超越 eBay 易趣,而“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更像是为了在将来能够成为 eBay 那样的电商巨无霸所立下的 Flag。

  这个发展路径,在 2009 年被扭转。

  阿里云成立,站在了一扇陌生的大门外,门头上写着——云计算。

  2009 年 9 月 10 日,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此时,距离亚马逊尝试推出 EC2 服务,以及谷歌前 CEO 施密特公开提出 Cloud Computing 概念,仅仅 3 年时间。此时,不要说云计算在中国出现,即便是这个概念在产业界也鲜有人听闻。

  没有人能解释马云当年为何如此笃定 All in 云计算,并且承诺“每年砸 10 个亿坚持做 10 年”,也很难有人能理解,为何阿里云在此后几年在这个“无人区”孤军奋战、伤痕累累后,能始终笃信、没有放弃。虽然“因为穿越看到了未来”是一句玩笑话,但也耐人寻味。

  或许有几个小细节,能把这个转变做出一些解释。一是 2007 年,时任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的王坚,参加了一场阿里召开的“网侠大会”,马云的一句话令他印象深刻,“如果阿里还不掌握技术,未来将会看不到它了。”而在 2008 年王坚被马云说动加盟阿里,此后双方交流中王坚感受最深的依然是马云多次说出的一句大白话——没有技术是会要你命的。

  笃信云计算,让此时并不强大的阿里,真正走上了改变命运的道路。

  一念之间,一代人、一个企业的命运就此转折。对于云计算的不同态度,让“弱小者”有了崛起的可能,也让一些巨头走进了弯路甚至落寞。就在这一年,惠普公司正在实施新战略,希望通过推动触摸屏电脑来巩固全球 PC 老大的位置;微软 CEO 鲍尔默正在大力推进 IE 8、Windows 手机操作系统以及桌面软件,直到纳德拉五年后上任(2014 年),才推出了被称为“挽救微软命运的”重大的举措——All in 云计算和拥抱开源。

  把掌握技术作为基本盘,也成为此后 11 年阿里不断进化和衍变的核心逻辑。因为马云和王坚在开始几年的坚持,让阿里在无数质疑声中夯实了云计算业务,并逐渐形成了阿里云的技术基础——飞天;在连续多年持续亏损、外有客户骂内有众人怼的情况下,阿里云逐渐从 IT 基础设施的范畴,转变为 IT 技术创新的中心,更为此后的飞天系统上线、达摩院和平头哥的成立打下了基础。

  从连续亏损,到 2015 年财报首次披露阿里云成绩单(当年收入为 12.71 亿元),再到 2020 财年阿里云年收入破 400 亿(比上一年度的 247 亿增长 62%),其最新估值已经达到了 770 亿美元,相当于两个百度。

  从 Gartner 最新报告中可以看到,阿里云亚太市场排名第一,全球市场排名第三。亚太市场份额从 26% 上涨至 28%,接近亚马逊和微软总和;全球市场份额从 7.7% 上涨至 9.1%,另据 Canalys 数据显示,阿里云在中国市场排名第一,市场份额 46.4%。

  此时回看 2009 年的阿里,全年营收为 38.75 亿元美元,淘宝网全年交易额(GMV)为 2083 亿元人民币。这一年,中国 GDP 总量为 335353 亿元,比上年增长 8.7%;当年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了 12 万亿元。

  飞天 5K 的一小步:为了百万台规模

  如果说阿里云是血脉,那么同时诞生的飞天则是骨骼,这是血脉交织的一个整体。当 2009 年 2 月份,阿里云计算操作系统——飞天(Apsara)的第一行代码诞生在北京上地的阿里办室,阿里对于“技术是生命力”的实践也开始走向更深层的地带——自主。

  阿里为什么要做飞天系统,有人说是因为自己电商业务的需求,尤其是每年双十一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也有人说是去 IOE 的内生动力,这些都有道理。但是,阿里人有自己的一个说法:中国有两朵云,一朵叫做“阿里云”,还有一朵叫做“其它云”。

  阿里云智能总裁张建锋(花名行癫)曾表示:在中国只有阿里云是完全从头研发的一朵云,从头是从每一行代码,从十年前开始写,“当初王坚博士创办阿里云的时候,对云下面的调度系统和基础平台,取名叫做飞天操作系统,是有特殊含义的。”

  一开始,国内的云都是基于开源软件进行改造和创新,而阿里则迅速走向了自研的这条道路。如果说让王坚在后来五次年会中哭了三次、阿里云内部程序猿走马换将 80% 的“罪魁恶首”就是飞天,或许都不为过。

  基于开源软件的云平台“nt1”一直用的不错,而基于飞天的“nt2”却在自研的路上磕磕绊绊,这条路靠不靠谱、稳不稳定的疑问一直陪伴着飞天的成长过程。但是马云为何对飞天如此不计成本地投入资金、人力和资源,在外界和公司内部的质疑中从未动摇?

  或许,阿里云办公室门上的那副对联,正是其内心的真实写照:代码成就万世基积沙镇海,梦想永在凌云意意气风发。

  当此后开源软件逐渐显露出弊端,当 IOE 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 IT 重负时,自研的价值就此凸显。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经过 4 年的艰苦奋战,2013 年 8 月 15 日, 随着 5000 台服务器集群的正式上线,阿里悄然中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家可以提供 5K 云计算服务能力的科技公司。

  这里的单集群服务器规模达到 5000 台,关键点是“一个统一的计算单元”。有了这次“5K 上线”的成功经验,在硬件上允许超大规模的商业集群化运作,也真正开始增强了阿里对外公共服务的信息化能力。

  对于阿里而言,自研意味着自主和可控,也才会有后来飞天之上的“神龙”、“盘古”……

  张建锋对于飞天自研的衍生成果,做过四个方面的说明:一是在核心虚拟机系统上,自研神龙架构,用自研的服务器来做虚拟化;二是自研了云原生的数据库,尤其是自研的 OceanBase 在近期相关测试中拿下全球第一;三是将计算与存储做了分离,阿里的数据可以从远端存取,可以方便扩容;四是建立了 RDMA 网络(便于远端存取数据),也是全球第一个大规模做 RDMA 网络的公司。

  从 5K 上线开始,阿里的双十一也真正迎来了从 TP 向 PB 数据处理的进化。如今的飞天操作系统可以在 10 万台级别以上的服务器里做调度,2013 年的双十一,天猫交易额为 350 亿元,处理的数据是几十 PB,而到 2017 年的双十一当天,飞天处理的数据已经达到 300PB 的,2018 年为 600PB,2019 年双十一当天则是 970PB(日交易额 2684 亿元)。

  在张建锋看来,如今阿里自研,已经从飞天云操作系统到神龙服务器、数据库、交换机、交换机操作系统、RDMA 网络等多方面覆盖。“我们今天已经积累了非常丰富、非常强的能力,从硬件、数据库、云计算操作系统,到上面的核心应用平台,四位一体。”

  从技术层面来看,飞天云计算操作系统在多个关键技上实现了自主可控,而从经营发展的层面来看,如今的飞天云操作系统已经遍布全球 200 多个数据中心,为百万级用户提供计算服务,具备亿万级连接、毫秒级响应、EB 级存储空间等能力。不仅为互联网技术提供支撑,更为企业和无数座城市提供思考和决策的能力。

  而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依靠“这朵云”的计算能力,在交通领域,城市大脑因杭州速度而文明世界,全球 23 个城市已经引入城市大脑;工业领域,“这朵云”帮助制造企业寻找上千个参数的最优搭配,提升中国制造的良品率;而在政务领域,浙江最多跑一次打通 100 个事项 70 多亿条数据,成为最新的数字化政务模范……

  此时回看 2013 年的阿里,全年总营收 79.52 亿美元,旗下“中国零售平台”(含淘宝、天猫与聚划算)年交易总额(GMV)达到 15420 亿元人民币。这一年,中国 GDP 总量为 568845 亿元,比上一年增长 7.7%;当年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了 23.4 万亿元。

  从达摩院到下一个万亿 GMV

  在核心技术上没有自主创新,企业、社会的数字化发展就会受到制约,这一点已经成为共识。

  从 2009 年开始探索云计算,阿里巴巴已经向世界级科技公司阵营迈出了第一步。这 11 年来为了发展核心技术,不计成本的投入、面对挫折的韧性,即可以说是为了“102 年企业”的使命感,也是对未来新技术对世界格局变革的前瞻。

  从自研云计算到云操作系统,未来的挑战在于 AI、机器人、IoT 和量子计算……

  所以,名称独特的达摩院才会在 2017 年 10 月浮出水面。

  “要三年投资 1000 亿做成这件事!”

  “我希望即便有一天阿里巴巴不在了,达摩院依然能够存在!”

  2017 年阿里宣布成立达摩院,多少令外界有些诧异,而马云的这几句话更是为达摩院平添了些许神秘色彩。

  达摩院想做什么?首先可以看到的,是这五个领域的重点布局——机器人、机器智能、数据计算、金融科技和X实验室。从 2017 年至今,达摩院前后邀请过海内外 70 多名专家学者,在 14 个实验室领衔相关技术研究。其中不乏中科院、工程院的著名院士,以及来自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麻省理工的技术大牛。

  可以说,这五大领域的起源与核心依然是阿里云。如今的阿里云已经贯穿新型芯片、新型数据库、自驱动自适应网络和大数据,以及更为热门的 AI、IoT、区块链及量子计算等全 IT 技术链路。在此之上,又衍生出来了众多新颖的技术模式,包含无服务器计算、云原生软件架构、软硬一体化设计、智能自动化运维等方面。

  云正在重新定义 IT 的一切,而下一步的胜负手,则是 AI 与 IoT。基于阿里巴巴丰富的应用场景需求驱动,我们不难理解达摩院、平头哥等新项目的成立,既是希望未来在 AI、芯片、IoT 甚至量子计算等技术领域进行全面布局,也是为了未来这个庞大的数字经济体“万亿 GMV”翻番做准备。

  从 AI 领域来看,2017 年之后阿里将达摩院、阿里云以及 2018 年成的“平头哥半导体”进行了资源融合,完成了覆盖算力、算法和数据能力三方面的整体部局。全球第三大的云,正在推动全球最大的 AI 平台的诞生。在阿里最新的财报中可以看到,阿里 AI 每天调用超过了 1 万亿次,日处理图像达到 10 亿张、视频为 120 万小时、语音 55 万小时,而自然语言超过了 5 千亿句。

  而在芯片领域,随着去年阿里巴巴第一颗芯片——平头哥含光 800 的问世,两项新的世界纪录也相应产生:推理性能达到 78563 IPS,比目前业界最好的 AI 芯片性能高 4 倍;能效比 500 IPS/W,为第二名的 3.3 倍。

  当然,这些数据还不能全面诠释达摩院的未来,尤其是在未来对于阿里巴巴“全球第五大经济体”梦想的助推价值。毕竟达摩院仅仅成立两年多时间,而从相关信息可以看到,达摩院的前瞻研究是分为短、中、长三种时间界定的,AI 贯穿了短期和中期研究,芯片同样如此,而量子计算则是中长期的研究方向。我们只能去猜测,从 2009 年一群人全力地冲入“无人区”,去推断达摩院的未来。

  不只是阿里云、达摩院,在阿里这个数字经济体里,蚂蚁金服、菜鸟的搭建和运行,都有一个共同点:商业扩展推动技术进步,技术积累又成为商业进一步扩展的基础,两者形成良性循环。

  【结束语】

  2020 年,我们即遭遇了疫情的“黑天鹅”,但中国率先突围,社会秩序平畅运转,经济强劲复苏,这一切有赖于技术支撑的数字化治理。

  技术,永远是一家企业,一个国家的命脉。

  同时,今天的我们处在一个新旧信息技术的拐点,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新的数字经济正在从消费侧转向供给侧时代。在“新基建”的信息化基础层面,数据正在成为更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而算力和算法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的核心生产力,新的数字经济时代需要全新的社会性基础设施去支撑和搭建。从云计算、大数据到物联网,再到 AI 和万物互联,我们正在迎来一个数字基础设施规模化夯实的时代。

  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世界顶级科技公司躬身入局,恰逢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