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锟去世:香港中文大学发文敬悼前校长

  • 时间: 2018-09-24 07:09:02

  2009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被称为光纤之父的高锟于 9 月 23 日下午在沙田白普理宁养中心离世,享年 84 岁。高锟 1933 年 11 月出生于上海,祖贯江苏金山,出身书香门弟。

  祖父高吹万是清末江南著名书画家,父亲高君湘律师是美国密西根大学法学院博士。高家 1948 年移居台湾,高锟之后再随父亲携家眷迁往香港,1949 年进入香港圣若瑟书院,其后到英国升学和工作。1966 年他在英国做出划时代实验,证明用石英基玻璃纤维可以长距离传递信息。1970 年高锟回香港,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电子系创系教授,1987 年升任香港中文大学校长,至 1996 年退休。2002 年高锟证实患上早期阿兹海默病,为协助阿兹海默症患者和家属,高锟及夫人黄美芸翌年成立高锟慈善基金。


  香港中文大学发文敬悼前校长及光纤之父高锟

  9 月 23 日报道,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高锟逝世,享年 84 岁。香港中文大学也发文敬悼:敬悼中大前校长及光纤之父高锟教授。

  以下为全文: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第三任校长、工程学荣誉讲座教授及荣誉博士及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高锟教授大紫荆勋贤于 2018 年 9 月 23 日离世,享年八十四岁。中大对高教授离世深感哀痛,并向高教授的家人致以深切慰问。

  中大校长段崇智教授表示:「高教授是出类拔萃的学者,也是高等教育界高瞻远瞩的领袖,他作为中大第三任校长,在任内积极推动中大整体发展,建立稳固基础,为有才之士开拓发展空间,成就超卓。高教授于科研方面亦力求创新,矢志追求卓越,其于光纤方面的研究,促成互联网发展,为人类通讯史写下全新一页。高教授的离世对中大、香港及全球学术界均是重大损失。大学同人将铭记高教授对中大及全球的重大贡献,我谨代表中大教职员、同学及校友向高教授的家人致以深切慰问。」

  高锟教授 1933 年于上海出生,曾负笈英国伦敦大学攻读电机工程学,先后获理学士学位和哲学博士学位。他曾于英国和美国著名的电讯工程机构工作。1966 年,他首度提出光导纤维在通讯上应用的基本原理,并开发了实现光通讯所需的辅助系统,促成互联网的出现。高教授于 1970 年出任中大新成立的电子学系 (现称电子工程学系) 教授兼系主任,并为中大首位电子学讲座教授;1985 年获颁授荣誉理学博士衔,1987 年至 1996 年出任中大校长。高教授荣休后,一直担任中大工程学荣誉讲座教授。

  高教授出任中大校长九年间,独具远见,积极筹建工程学院,凝聚五个学系的力量,集中在信息科技和电子工程的教育和研究,为学院多年来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此外,高教授成立了教育学院及多间研究所,开设多个新的本科及研究院课程,成功带领中大扩充成为一所世界级研究型综合大学。本科生人数由 1987 年的7,000 多名增至 1996 年近 13,000 人。他亦于任内成立第四所成员书院 - 逸夫书院。

  高锟教授首创将光纤应用于通讯的研究,通讯方式因光纤有了翻天覆地的改革,促进全球信息流通,造福全球社群。今天互联网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科技,大大促进全球信息交流。因为光纤通讯这个划时代贡献,高教授于 2009 年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也为他赢得「光纤之父」的美誉。此外,他在 1996 年获英国皇家工程学会颁授菲腊王子奖,以及于 2010 年获封为爵士。他在 1997 年亦获选为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及在 2010 年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授大紫荆勋章。

  历年来高教授获得之奖誉多如恒河沙数,包括美国富兰克林研究所史特活.柏兰亭奖章、瑞典艾力松基金会 L · M ·艾力松国际奖、美京美亚协会成就奖、美国电机及电子工程师学会亚历山大·格林姆·贝尔奖章、英国电机工程师学会法拉第奖章、日本创价大学荣誉博士、世界工程组织协会杰出工程成就金章、日本国际赏、英国皇家工程学院菲利普亲王奖章、意大利帕多瓦大学电信工程学荣誉博士、美国国家工程学会查尔斯.史塔克.德瑞普奖、英国电机工程师学会国际演讲奖章、香港星岛集团 2002 年杰出领袖奖 – 创意/科技组别、千禧杰出工程师奖、大英帝国司令勋章、帕多瓦市章、意大利铸币局章及香港工程师学会荣誉大奖等。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亦以「高锟星」命名小行星。

  中大与高锟教授的渊源长达近半世纪,自高教授于 1970 年成立中大电子学系以来,中大一直致力研发崭新光纤通讯技术,打造中大成为光纤通讯研发的领先学府。他出任校长期间,研究勃旺,各科研究所先后成立,领导中大稳步发展,建树良多;其科研成就改变了人类通讯的模式,使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更紧密,为社会带来显著的改变,其伟大贡献至今仍为世人所称颂。至今哲人虽萎,其贡献永留青史。


  一文读懂高锟:从痴人说梦到光纤之父

  腾讯科技讯,9 月 23 日消息,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高锟逝世,享年 84 岁。香港中文大学发文敬悼:敬悼中大前校长及光纤之父高锟教授。

  一、高锟生平

  出生于上海书香门第

  1933 年 11 月 4 日,高锟出生在上海金山的书香门第,住在法租界,父亲用一把宝剑的名字为其取名。

  祖父高吹万,乃清末民初著名爱国诗人。其父高君湘是律师,家境优渥,但家教甚严。

  高锟幼时便受到国学启蒙。扎实的国学基础,对其一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远赴英国求学

  15 岁时,高锟举家迁往香港。次年,高锟进入圣若瑟书院就读,中学毕业后考入香港大学,后远赴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就读。

  1957 年,高锟从伍尔维奇理工学院电子工程专业毕业。

  1965 年,高锟在伦敦大学下属的伦敦大学学院获得电机工程博士学位。

  工作期间提出的理论初时未获认同

  1957 年,高锟读博士时进入国际电话电报公司,在其英国子公司-标准电话与电缆有限公司(Standard Telephones and Cables Ltd.)任工程师。

  1970 年,高锟加入香港中文大学,筹办电子学系,并担任系主任;1987-1996 年任香港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1996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2000 年被《亚洲新闻周刊》选为“二十世纪亚洲风云人物”。

  但他未有放弃,继续研究及改良技术,至 1981 年第一代光纤系统面世,他亦因此获得“光纤之父”美誉。

  在 1987 年,高锟回港出任中文大学第三任校长,期间创立讯息工程学系,直至 1996 年退休。

  2003 年初,高锟被证实患上阿兹海默病,此后,为帮助阿兹海默症患者,高锟与其夫人成立了高锟慈善基金。

  2009 年,在提出光纤通讯后四十多年,高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18 年 9 月 23 日,高锟病逝于香港,终年 84 岁。

  二、高锟的主要贡献

  迟来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高锟在国际电话电报公司任职期间,即从事光导纤维在通讯领域运用的研究。

  1964 年,他提出在电话网络中以光代替电流,以玻璃纤维代替导线。

  1965 年,在以无数实验为基础的一篇论文中提出以石英基玻璃纤维作长程信息传递,将带来一场通讯业的革命,并提出当玻璃纤维损耗率下降到 20 分贝/公里时,光纤维通讯就会成功。

  1966 年,在标准电话实验室与何克汉共同提出光纤可以用作通信媒介。

  高锟在电磁波导、陶瓷科学(包括光纤制造)方面获 28 项专利。由于他取得的成果,有超过 10 亿公里的光缆以闪电般的速度通过宽带互联网,为全球各地的办事处和家居提供数据。

  基于研究利用玻璃纤维传送讯号的知识,高锟于 1966 年发表了一篇题为《光频率介质纤维表面波导》的论文,提出利用石英基玻璃纤维,可进行长距离及高讯息量的讯息传送。

  简单地说,只要解决好玻璃纯度和成分等问题,就能够利用玻璃制作光学纤维,从而高效传输信息。

  高锟的理论初时未获认同,更有媒体嘲笑他“痴人说梦”。

  但在争论中,高锟的设想逐步变成现实:利用石英玻璃制成的光纤应用越来越广泛,全世界掀起了一场光纤通信的革命。

  1971 年,世界上第一条 1 公里长的光纤问世,第一个光纤通讯系统也在 1981 年启用。高锟“光纤之父”美誉传遍世界。

  高锟还开发了实现光纤通讯所需的辅助性子系统。他在单模纤维的构造、纤维的强度和耐久性、纤维连接器和耦合器以及扩散均衡特性等多个领域都作了大量的研究,而这些研究成果都是使信号在无放大的条件下,以每秒亿兆位元传送至距离以万米为单位的成功关键。

  2009 年,高锟首次提出光纤通讯后四十多年,终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诺贝尔委员会赞扬他“在纤维中传送光以达成光学通讯的开拓成就(for groundbreaking achievements concerning the transmission of light in fibers for optical communication)”。

  这是一份迟来的荣誉,高锟在科学上的贡献已经远远超越了时代的局限,让世界能够更快进入到信息爆发的时代。而现在谈起“光纤之父”的称号,高锟博士也并不在意。

  2010 年,高锟先后获得“影响世界华人大奖”,以及英女王寿辰“爵士勋衔”及香港“大紫荆勋章”。

  三、高锟其人

  高锟在香港中文大学任职期间,有时会受到同学们的恶作剧捉弄,这点从其学生梁文道的《我的老校长高锟》一文中,也可略知一二。

  梁文道曾回忆称他当年在念书的时候,学生们都认为高锟只是个糟老头,并没有多么厉害。梁文道的一个同学是那时学生报的编辑,赶在高锟退休之前,在报上发了一篇文章,总结他的政绩,标题里有一句“八年校长一事无成”,大家看了都拍手叫好。

  同学们对高锟做的恶作剧,高锟也只是笑笑,并不惩罚。

  毕业之后,梁文道才从当年干过学生会和学生报的老同学那里得知,原来高锟每年都会亲笔写信给他们,感谢他们的工作。

  而且每年都会自掏腰包,私下捐给这两个组织各两万港币的补助金,请他们自行分配给家境比较困难的同学。

  美国总统奥巴马曾评价其:你的研究完全改变了世界,促进了美国及世界经济的发展,我本人为你而感到骄傲,世界欠你一个极大人情。

  喧嚣之中他是唯一的平静

  在获诺奖之前,高锟陆续得到过 15 项国际大奖,其中包括瑞典爱立信国际奖以及日本诺贝尔奖。直到他的研究问世 43 年后,人们终于记起他的成就,诺贝尔物理学奖到来时,他自己,却记不得了。

  通知高锟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当天,他正从老人健康中心回到家,高锟顺从地听着太太黄美芸的“指挥”,换鞋、喝牛奶、吃蛋糕、穿马甲。他的眼睛总不愿意离开黄美芸,他喜欢冲着她笑,她是他自传中第一章“邂逅”的主人公,也是他眼下唯一叫得出名字的人。

  “电视里在播诺贝尔奖,那是给你的。”在美国的家里,黄美芸告诉高锟。

  “给我的?哦……挺好的。”这位华裔科学家面无表情地说。

  事实上,76 岁的高锟早在 5 年前就已患上了阿尔茨海默氏症(老年痴呆)。这几年,除了几条简短的消息偶尔透露一下他的病情外,这位被誉为“光纤之父”的老人几乎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每天,他只是和妻子打网球,去健康中心和其他老人一起运动手脚。

  随着病情的发展,高锟的记忆力、表达能力逐渐下降,平时的言谈举止像小孩一样。帮黄美芸洗完菜后,他会扭头向妻子邀功:“你看,我做好了。”而黄美芸也笑着鼓励他:“做得不错”。

  一片喧嚣之中,只有高锟本人是平静的。面对不同媒体的镜头,高锟总是穿着一件红色的线衫,浅浅地微笑着。“我实在不是一个太有趣的人,没有什么大喜大悲,一直以来都太过平稳。”他曾这样总结自己。

  腾讯科技综合执笔 / 付晓萌、关皓审核 / 孙实

  素材来源:环球网、快科技、以光为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