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赴港 IPO 之际,久未发声的酷派一则侵权公告,将这家“销声匿迹”一段时间的手机企业重新拉回业内视野。
5 月 10 日晚间,酷派集团发布公告称,小米多款手机侵犯其专利权,要求停止生产、销售小米 MIX 2、红米 Note 5、红米 5 Plus 等五款热门机型,并要求小米赔偿其经济损失。
11 日(今天)下午,酷派集团于香港召开“酷派与小米专利侵权案新闻媒体沟通会”,指责小米“拿来主义”伤害创新,强调酷派累计数万工程师 25 年的成果不容侵犯。
事实上,这并非酷派第一次起诉小米索要专利费。今年年初,酷派就称小米等四个被告在生产、许诺销售、销售侵权产品方面侵害了原告三项发明专利,给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众所周知,曾经作为“中华酷联”四大巨头之一的酷派,“卖身”乐视之后深陷巨亏和资金链断裂泥潭,在小米 IPO 之际以专利授权“发难”,颇有些“碰瓷”的意味。
第一手机界研究院院长孙燕飚表示:“酷派在小米准备 IPO 的时间对小米提起专利诉讼,更多的应该是刷‘存在感’。对于市场来说,消失已久的酷派虽然也有推出新机,但存在感很低。而且酷派至今未能明确未来的方向是继续手机业务,还是全面转向房地产,这对酷派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现象。”
如今,全球绝大多数领先的手机厂商在专利方面已经形成相对统一的合作方式,通常会拿出自家专利与竞争对手的专利互相授权,而非以专利进行“要挟”。
此前,小米 IPO 招股书披露,小米已经与高通、诺基亚、微软等全球多个合作伙伴达成多年有效的专利许可协议。截止 2018 年 3 月 31 日,小米在国内获得了 3600 多项专利,海外也已经注册 3500 多项,并且现在还有 5800 多项正在申请中。
但持有专利的手机企业在产品和市场上面临巨大失败之后,很容易变成“专利流氓”,靠专利起诉竞争对手,获得高额赔偿,谋求生存。过往范例,不胜枚举。
事实上,如果查看前不久酷派发布的 2016 年财报,也就不难理解酷派此举之动机了。
4 月 3 日晚间,酷派发布的 2016 年度财报披露,酷派集团 2016 年收入为 79.69 亿港元(约合人民币 63.84 亿元),同比减少 45.7%;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 43.79 亿港元(约合人民币 35.08 亿元)。
酷派在财报中表示,收入减少主要因为业务重组过程、中国智能手机市场竞争剧烈以及该年度市场份额及销量减少所致。期间来自酷派 4G 智能手机的的收入同比减少 42.6%,至 2016 年的 73.46 亿港元(约合人民币 58.85 亿元),主要因为该年度手机销量减少所致。
不仅如此,其财报显示,截止 2016 年 12 月 31 日,酷派集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结余为 13 亿港元(约合人民币 10.6 亿元)。
财报巨亏加上现金结余有限,让原本产品不济的酷派“雪上加霜”。有业内人士猜测,此次酷派向法院提交实施对小米产品禁售的申请,可能面临没有钱交保证金的尴尬局面。
2016 年 6 月,乐视入股酷派成为第一大股东,不到两个月,原酷派董事会主席郭德英辞职离开。随后半年不到的时间里,乐视爆发资金链危及,成为酷派加速坠落的导火索。
正是因为资金链的紧张,此前有传闻称酷派有百亿的土地资源,打算“卖地转型”。去年 8 月 16 日,酷派新品 COOL M7 的渠道会上,时任酷派 CEO 的刘江峰正面回应称,酷派未来的发展取决于资金,而在大半年前他就开始与一些地产公司和实业公司接触,数量不下十家,也希望做一些银行的增发,但目前投资方“姓谁”仍然没有确定。“如果按照 50 万的销售量算,物料可能是大几个亿的投入,但是按照目前酷派的资金状况,可能支撑不了 50 万台。”
而据财报披露,目前仍在的酷派董事基本都是财务、会计出身,大多没有研发背景,这也是酷派近几年谋求变卖资产自救的一个缩影。
不难预见,在资金危及以及产品市场溃败的背景下,酷派此次起诉小米索要专利费只是开端。但在国产手机竞争愈发激烈的红海中,依靠专利起诉和变卖资产,注定很难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