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 Expert 发布了 6.3.1 版本,支持了双页浏览,这个功能之前在 PDF Expert 的 Mac 版本 中其实早就有了。一次浏览两个页面,貌似功能上只对一个图/表超过两页的文档管用,但是对我而言,这是我的速读流程中很必要的功能,速读「一目十行」的前提就是,得把十行都放进眼帘,整体提取,而双页展示让这件事拓展到了两页的范围内,十分有益,除了浏览之外,复查时的效率也能大大提高。但,为什么要速读呢?复查的效率和速读之间有什么关系?
以下通过介绍我的速读流程,对比一下我用过的几款 PDF 标记软件,主要是 Marginnote , PDF Expert , iAnnotate 4 ,以及 Evernote (你没看错,就是Evernote),希望思路对大家有帮助。
不管是扫读 VSI 类通识书,还是做强力阅读,我习惯在第一遍阅读时用简略的读法,务求对全书有个面貌,这种对全局把握的安全感大大减少我对书的畏惧。曾经我对正经阅读百般畏惧,各类正经书目鲜见读完的,尽管书的前三章一般充满我密集的笔记。与此同时,在厕所一本书 + 一只铅笔陪我读完了培根、帕斯卡尔、毛批《三国演义》、《古文观止》…… 而且远不止一遍。我阅读经验的中很重要的一点应该就是:让阅读和记录变得轻松,至少作为熟悉的第一遍应该如此。记录整理的心理成本也会影响到标注乃至阅读,所以,我们要考虑减少的成本包括:阅读时的记录成本,阅读后的整理成本。
第一遍阅读,流程追求高速提取,有记录的需求的话,需要先读后查,注意力首要集中在书中,记录务求简便。以实体书而论,我阅读时偏好拿一堆碎纸条,看到有趣的地方,一塞了事,全书看毕,再来检索整理:这样做比使用书签便宜(即便不专门准备,厕所里也极易得到),比铅笔画线容易翻查。
纸条方案就是一个很好的流程,既方便获取/使用,又方便回顾,缺点只在最终的整理输出上了,即便是李敖的档案整理法,也远不如全文搜索的 Evernote,或者能自动复习的 Marginnote。电子阅读在阅读的浏览、标注、最终归档整个流畅上有更好的方案。
除了能够更加方便地「一目二十行」,到了电子阅读时代,文档标注类软件的强大在标记、检索、整理乃至输出方面都大大提高了阅读的效率,但在速读流程中,首先会遇到的问题是标注的注意力和速读注重的效率的矛盾。
自 Marginnote 以后,我本以为文档标注不再需要任何其他软件。事实上, Marginnote 至今也的确是我首选的强力阅读工具,丰富的功能如颜色标记、条件过滤、卡片记录及复习、强大的输入输出能力(脑图、 Anki 、Evernote)都保证了其作为「终极」标记 app 的地位,甚至可以说,除了手写输入(我使用 GoodNotes 或 iOS 自带的备忘录)的一环暂时还无法替代外,我的阅读流程不需要其他的app了(P.S. Marginnote 3 估计也快来了,期待)。
不过事实是,功能强大需要建立在非常专注的前提下,对我而言,如果随手记录的流程太过复杂,总有些时候让人产生本末倒置的感觉,Marginnote 的强大有的时候会产生尴尬的误触,而且完备的功能总让我有第一次就要 完整地做好笔记 的冲动,逐渐积累的心理压力非常容易最终造成整个阅读流程的崩溃。阅读状态的不同决定了阅读时的专注程度是有差异的,主题阅读时的聚精会神和扫读时的一目十行的明显不同。Marginnote 的强大阻碍了它成为速读流程的起点,同时在笔记整理方面,标注的查看及其封闭的标注体系也造成它很难成为任何中间的流程,只能作为「终点」,具体的理由见下。
其次,从我的 厕所阅读 速读流程经验到电子阅读会遇到很多障碍,电子阅读的检索优势本来可以降低对将来整理的心理成本,但这个流程中也存在一些其他的障碍。
比如书签,操作一般在右上角(如 Kindle 、豆瓣阅读、PDF Expert ),而持握翻阅时,手总是在中下部,操作比较别扭。即便做好书签,再次回顾时,需要调阅出书签列表,逐一点选,总是卡顿,而且书签的指向是不明确的,书签不是一个好的记录工具。
卡顿是速读的敌仇,无论是在丰富的标注工具间切换,还是大面积框选,还是翻页的延迟 (看着 Kindle DX 露出礼貌的微笑),还是查看标注的繁琐,都是很糟糕的回顾体验,增加的心理成本容易造成阅读流程崩溃。
最便捷的速读流程是随手画上一笔,这一笔在电子阅读时代可以检索了。说到画上一笔,手+笔应该是最佳的方案,因为大多数软件都支持在链接到笔时,手的操作变成简单的翻页,这样可以不用每次想要标记都要点一次状态栏,随手一划即可,比用手在标注工具及翻页之间选择来得便捷。只要使用设备支持蓝牙触控笔即可,我个人使用过 Adonit Jot Script , Bamboo Sketch ,现在是 Apple Pencil,在速读的角度,差别不大,携带方便即可。
总之,保证速读流程的记录顺畅要降低各类阻力,不用考虑标记的完备性,不用考虑标记的美观,减少工具的切换,最快的实体书阅读方案是手+纸条,最佳的电子书阅读方案是手+蓝牙触控笔简单点划。
速读流程之后,就是速读完的记录的再整理了,电子阅读的优势是画完可以方便地回顾,但回顾也有回顾的效率,回顾的效率同样影响是否回顾,甚至是否标注,也就是同样影响完整的阅读流程。
快速回顾所有的标记,有两种方案:
这两种方案 PDF Expert 均不支持,支持双页浏览这个特性带来的优势很难抵消这个劣势。
先说第一种方案:快速移动到下一个标记。在 PDF Expert 中,切换到下一个标记的方式只能是,点开右上角的标记一览,然后找到标记列表,然后逐个点选,实在是太麻烦了。与之相比,在 Marginnote 当中,使用笔记列表,用手在左侧点选相对容易一些,不过也没有一键跳到下一条来的便捷。
此处介绍一下 iAnnotate,这款 app 我从2012年就开始使用(那时还是3代),功能的范围十分强大,甚至可以说是所有 PDF 标记类 app 中的魁首了,如此优秀的能力在国内却很少看到介绍文章,可能是因为其全英文操作页面吧,以下的说明提到其中功能时都将附注原文。软件功能键都在侧边栏中,总共有标注(Annotation)、导航(Navigation)、视图(View)、文档(Document)、工具(Utility)五类,以下是比较重要的三栏展示:
其中我认为有趣的有:
同时,iAnnotate 4 还支持类似 Marginnote 的导航-正文并列模式,在查看页面缩略、文档结构或标签时此模式下可实现导航栏出现在页面的右侧,方便直观地点选操作,当然也可以在此模式与全屏模式间切换,效果如图:
在文档标记的快速切换及快速查看功能上,iAnnoate 无疑能极大地减少回顾时的阻力。
我们再来看看第二种输出所有标记页面的方案。
在 PDF Expert 中,并不能完成对标记页面的输出。其支持的输出标记的方式(通过邮件-批注摘要)只对文字类 PDF 的文字类标注起效,比如在文字版 PDF 中高亮、下划线部分段落,可以相对完整输出,不过输出内容就变成了平实的文字(就像 Kindle 的笔记输出一样)。
对于图形类标注,比如划线、框选等,查看和输出的结果则是迷之语言描述…
iAnnotate 4 在输出标记上要强上很多,除 PDF Expert 能做到的鸡肋输出外,iAnnotate 4 还能输出 PDF 格式的标注总结,以及,输出所有有标记的页面,这正是第二种方案所需要的。
操作如下:在分享选项( Share Options )中,高级选项里可选是否输出标记总结,输出的模式除了和 PDF Expert 一样的文字版之外的 PDF 类输出;如果勾选了最后的只输出标记文件( Annotated Pages Only ),则会输出所有带有标记的页面,这样一次输出两个文件夹。选择页面:
导出有标记的页面到 PDF Expert 后查看,可见仅有带有标记的页面:
对于标记的输出上,PDF 格式的标注总结,带有左侧格式说明和右侧的具体标记,不过遗憾的是,图像类标记仅有图画区域,比如一点比划就只能输出一点。
关于标记的缩略展示这一点,在 Marginnote 中也是类似的:
解决方案也一样,都可以利用框选栏,框住整个部分,则可得到所选的区域了,不过画框老实说还是比较分散注意力,远不如画一笔来得简略。具体效果以 Marginnote 为例:
在标记的输出效果这一点上,有一个软件令人惊喜,那就是 Evernote,其内置的标记功能可以输出一个特殊的标记总结,不仅自然地将之贴在了原文之前,还能保留所有标记的高度之内的所有笔记,比如在段落右侧竖着画一条线,则在总结中可以看到线的高度范围内的整个段落。效果如下:
这样的总结模式对于论文摘录和引用的场景十分有效,用 Evernote 浏览+复习论文也是个不错的流程,而且原文档就在下方,要查找上下文也非常简便。可惜的是,Evernote 浏览和标注的体验太差了,所有标注都得选取再使用,即便用了触控笔,手的操作也不能和笔简单分开(双指可以进行翻页,但是极容易误触)。更惨的是,Evernote 的这套标注体系是封闭的,和其他标准都不同,标注后的文件用 PDF Expert 打开,是无法在标注列表中看到标记的位置的(标记总结能够正确展示),这点 Marginnote 也一样,用他们做阅读的 起点 似乎并不明智。不过借助 Evernote 本身强大的归类和索引系统,内生地打造一套论文预写作工具,这个标注的体验还是非常棒的。
要模仿这个功能,可以靠 iAnnotate 输出标记页面,再融合到原文档之前也是个不错的办法。
我个人比较推荐 iAnnotate 和 PDF Expert 联合使用作为速读流程的起点,因为他们的标记格式是一致的,共享文档十分方便,具体的流程是:
而终点除了存到 Evernote 中利用标签系统及全文检索外,还可以考虑 Marginnote。比较麻烦的是 Marginnote 也不能识别普通的 PDF 标注( p.s. iAnnotate 以及 PDF Expert 的标注在 Adobe 家的 PDF 浏览器中是能兼容的),但是书签能被 Marginnote 识别,用 iAnnotate 的快速定位笔记的方式结合打书签将原文件标记之后,发送到 Marginnote, 重新制卡、整理也是可行的流程,毕竟 Marginnote 的卡片功能简直堪比 Anki ,或者借助 Marginnote 输出到 Anki 作为终点。
以上介绍了一下我的速读流程及其中涉及到的优秀 app,其中的很多「需求」也许只是我自己矫情,能对你带来一点启发,了解这几个软件某个很特别的功能的使用场景,我就很开心了。
以下简短地就提到的四个软件的 iOS 版本做个粗略的对比介绍,首先是一些主要功能的对比表:
如表中我不专业的分类所展示的,PDF Expert 在外部支持上拥有压倒性的优势,非常适合在苹果生态中做文档中转,Handoff 的无缝传输以及 Apple 的颜色标签都能最大限度地减低文件处理流程,加上双页浏览、支持文档加密以及特殊的文档遮蔽(比高亮操作要遮蔽得彻底、比画黑线要美观,还是实用的),绝对是阅读流程中浏览、文档管理步骤最便捷的一环。在它的所有功能中,最让我困惑的是画面截取这部分,在 Mac 版本中可以顺畅使用,但是在 iPad 里却一直无法实现,请方家教我。
值得一提的特殊功能还有其笔记功能中的放大书写功能,此功能非常类似 GoodNotes 里的书写功能,其要义就是放大指定的范围进行书写,并且支持自动扩展范围,比如写到页面边缘时左侧会出现蓝色提示栏,继续在提示栏中书写,可保证书写过程不断的情况下,实现转行。两个软件中的笔记功能效果如图:
此功能在 iAnnotate 4 当中可以借助签名( Signature )功能部分实现,差别就在于 iAnnotate 中书写的范围不能自动扩展,效果如图:
iAnnotate 的优势在文档标注的复杂性、输出能力,包括之前已经介绍过的的导航能力如在标记间快速切换功能、标注-正文并列功能,以及输出带格式的笔记总结及输出所有标记页面的能力。除此之外,支持插入录音功能这一点使其非常适合于课堂笔记及快速阅读时的记录,便于先记录后整理,(p.s. 在此场景下更好的方案是锤子闪念胶囊功能,加上pasteasy 就可以实现通用剪贴板了)。
Evernote 方面就不再详述,其定位并不是 PDF 阅读器,所以有很多功能的缺失,不过作为轻阅读及普通论文的初步浏览方面有一定的特性。希望其他阅读器厂方能集成这种有趣的特色,如果已有其他软件可以轻松兼容普通 PDF 标注,请方家教我。
同时,必须承认,在文献管理的意义上,由于缺乏输出能力,明显劣于 Citavi 、 Zotero 等专业软件。
Marginnote 作为笔记软件的特性不是本文重点,其在 PDF 标注方面的优势并不十分突出。和 iAnnotate 一样,也具有插入录音功能。在浏览和普通的标记环节,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同个文档的分屏浏览功能了,此功能在阅读专业文献的脚注、章注时十分好用;此外还用得上这个功能的场景还包括翻译类文本,无论是中英对照还是古今汉语正文注疏对照阅读,这个功能都十分有用。顺便一提,在 PDF Expert 的 Mac 版本中也有对应的功能。
以上,从我的速读流程开始比较了四款 PDF 标注软件的功能特色,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在软件购买时除了衡量具体场景的使用频次及不可替代性再做决策外,我还想就性价比方面写一些自己的看法。
我觉得 PDF 阅读类工具同时购买两个或多个是很划算的,虽然价格不菲,但是考虑到阅读 app 换代频率低、旧版很够用可以长期不升级,性价比依旧不错,实际上,如果没有这次介绍,我也许会一直用我的 iAnnotate 3 呢,因为网盘同步、支持文件这些功能,我完全可以基于 PDF Expert 来浏览,而 iAnnotate 只作为笔记整理及输出的中转站即可。
阅读的本质是内容而不是工具,沉迷于工具而非阅读本身显得荒谬,但是工具也有工具的力量。人不是全然理性的人,但是我们是可预测的非理性 ( predictably irrational ),无论是利用购买工具的沉没成本(让你肉疼到觉得不用来看书都对不起自己),还是在工具中尽量减低心理成本,能让阅读流畅、让记录保存、让检索变得简单,都是工具可以带来的改善。无往不在的枷锁间,让选择多了那么一点点,总是好的。在选择域中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是自由的起点。Bonne lecture!
> 把 iPad 打造成学术利器,就在专题iPad 学术指南 :mortar_board:
> 下载少数派 iOS客户端、关注少数派公众号,让智能设备陪伴你成长 :ok_wo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