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什么别人成为富人?为什么你没有?原因有很多。但是这里有一个二元论——因为你们做出了不同的决定。因为这个决定,绝大部分的人进入了“时间精力经济”的阵营,而少部分人则毅然进入了“结果经济”阵营。只有勇气足够大、愿意承担的风险足够高,才有可能拿到更高的回报。这是组织心理学家Benjamin P. Hardy的 观点 。不过那些冒险失败最后一无所有的人呢?他们算是哪个阵营?他们的结果又如何?
勇气是可以培养的,但是,勇气不可能在消除了一切风险、一切危险和一切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培养出来。在一个要按照表现拿到报酬的环境里工作需要可观的勇气。这个论断有什么证据来支持?美国大多数有钱人要么是企业主,要么是那些按照激励付工资的员工就是证据。
——托马斯·斯坦利博士(Dr. Thomas Stanley,《邻家的百万富翁》作者)
大多数人生活都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他们都不会受到自己行为后果的影响。他们几乎不用背责任或者承担的责任很少。
让成功成为必然的最快方式是只做激励性的工作。只做那些你能拿到奖励并且因为质量问题会受到惩罚的工作。你做的一切都要跟你在生活中得到的产出、后果以及结果挂钩。
那个决定就是要对你生活中的每一个决定都要掌握完全的自主权。而你做到这一点的方式就是只做那些根据你的表现拿到报酬的事情。
这跟社会规范完全相悖。这也跟公共教育相悖,跟大多数工作结构相悖,因为后者一般是按照工资或者时薪支付报酬。
如果你希望取得长足的进步,你就必须只在行动的结果真实并且马上可以出来的环境下工作。你必须根据你的情况提出一个结果。
本文就是要告诉你该怎么做:
创业教练平台Strategic Coach创始人Dan Sullivan把那些人区分成了两种,一种是“时间和精力经济”阵营的,一种是“结果经济”阵营的。
如果你是时间和精力经济阵营的,那你的关注就是忙起来。实际上你认为你往某个东西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理应受到表扬。那些关注于“忙”起来的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避免了受到其行动结果的影响。他们不需要被迫想出解决方案。这些很有可能是员工。他们属于一个官僚机构的一部分。他们会努力遵守规则而不是打破规则。
相反,如果你是结果经济阵营的人,你只会关注实现特定结果。你的焦点放在结果上面是因为如果你得不到那个结果,就要承担后果——不管是你还是别人。你不关心自己的名声。你也不在乎遵守荒谬的系统规则,因为那些规则是想让你成为他们的奴隶。
Thomas Stanley博士在研究中发现,那些根据结果拿报酬的人是最有勇气、也是最富有的人。
其实你必须承担风险。
你没法不受自身行为的结果的影响。
你肯定也不能成为一个支持“忙碌”以维持现状的系统的一部分。因此,Dan Sullivan说:
创业者已经跨越了从“时间精力经济”到“结果经济”的那条“风险线”。对他们来说,每两周不会有保证收入,没人会给他们写支票。他们靠自己的能力通过为自己的客户创造价值来创造机会。
有时候,他们,以及你们,会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却得不到结果。有时候,他们没有投入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却获得了巨大回报。创业者关注的永远是结果,否则的话就不会有收入。
如果你是替创业者工作,你猜会怎么着?这对你来说也是一样的。尽管你大概有一份保证收入,重要的是你要理解你工作的企业是处在结果经济阵营, 哪怕你多少被蒙蔽了这一点 。
我这么说不是为了让你有不安全感,而是为了向你展示如何在这种环境下取得成功:也就是让你的结果最大化,同时让得到结果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最小化。
心流是一种当你全神贯注于正在做的事情时的精神状态。你已经完全投入进去了。没有干扰。在那种状态下,时间会放慢下来,你开始进入一种更高更加潜意识的层次。
即时反馈就是主要的“心流触发器”之一。因此,在受伤可能性非常高的极限运动里,心流是习以为常的体验。一旦失手,你可能就要进医院。即时反馈。
如果你希望生活中能有更多的心流,就得让你的行为得到更快更困难的反馈。你需要感受到你的表现所带来的结果。你需要投身于结果经济当中——而不是时间精力经济。
实际上,在生活中产生更多的心流的办法之一是通过设立非常非常短的时间期限。要求自己在60分钟内写一篇文章,然后一旦时间超过,不管写成什么样,马上点击发布按钮。告诉你的合作伙伴或者顾问你会比预期更早地交差。公开你的目标,还要注明截止日期。
你可以用“强制函数(forcing function)”的形式给你的行为建立即时反馈。按照创业者Dan Martell的说法,“ 强制函数是迫使你采取行动产生结果的任何任务、活动或者事件。 ”
强制函数恰如其名——施加了一种外力迫使你按照希望的样子去行事。
Dan Martell举的例子是一个他跟他弟弟Moe之间的故事。Dan问Moe他未来3个月的业务目标是什么。Moe告诉了他的目标。
然后Dan问:“基于目前对所涉及工作的理解,你在3个月内实现目标的可能性有多高?”
Moe回答道:“嗯……,我想大概是60-70%左右。”
然后Dan问道:“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是谁?”
Moe回答:“我妻子。”
Dan接着说:“然后我让他设想有个人拿着一支枪对准他的妻子,并且他知道——如果自己的3个月内无法实现目标的话那家伙100000%会扣动扳机。他脑子里确信无疑扳机会被扣动……这种情况下你实现目标的可能性又有多高?”
Moe说:“100%,毫无疑问我能做到。”
那么是什么发生了变化呢?
这就是强制函数的力量。这个东西嵌入到了你的处境之中,强迫你要成功。它强制产生激励。因此如果你不做出结果的话,就会有即时反馈。
引用历史学家Will Durant,的话来说:“我认为如果是情势所迫的话,一般人的能力都会翻番。”
激励和环境是两个紧密联系不可分离的因素。 激励不是内生的,而是情境因素。
如果你想要更多的激励,你就需要一个要求更高的处境。你的行为需要是有后果的,而且反馈越快出现越好。你的行为越容易产生后果,你的心流就会越多。你就越会被迫适应和成长。
官僚机构是这样的一种机构,在这种机构里面,个人可以方便地将其行动与后果分离开来。
——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黑天鹅》作者)
在他的最近新书《SKIN IN THE GAME(风险共担)》中,塔勒布解释了如果你的行为无法承受直接后果,你的表现就不会很好。甚至不仅如此—— 如果你的表现不产生后果的话,那你其实并不关心自己在做什么 。
正如塔勒布解释那样:
如果你不为自己的观点承担风险,那你什么都不是。
你对某个东西“相信”的程度有多高只能通过你愿意为它承担什么样的风险来证明。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你要么是“接近”某个东西,要么是想“避免”它的发生。
要么进攻,要么防守。
不幸的是,如果你是时间精力经济阵营的,可能你就是“逃避”导向的人。换句话说,你唯一的关心是避免陷入麻烦,或者避免被逮住,或者根本就是想避免做太多的工作。
只有那些处在结果经济阵营中的人,那些行为会产生后果的人,而且越快产生后果越好的人,才是处在进攻的姿势。他们是承担风险的人。他们不太关心自己抢下了多少阵地,他们更关心的是推进自己的位置。他们乐意承担更多风险。他们愿意拿重要的事情来冒险,因为他们相信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因此,塔勒布解释说:“重要的是一个人有或者没有的东西;是他害怕会失去的东西。”如果你害怕失去目前拥有的东西,可能你就不愿拿它去冒险。你可能会竭尽所能去避免失去它。因此,你可能就已经放弃了你的为什么。你就会妨碍自己的进步。
你会失去的东西越多,你就会变得越脆弱。你就越会成为自己目前位置的奴隶,进而不再寻求为你相信的东西去冒险。
有两种关系类型:交易型或者变革型。
大多数关系都是交易型(transactional relationship)的——一方制订规则,另一方服从。一旦那个群体的成员对这种关系的条款感到不满意,关系就终止。处在这种关系的人通常是“接受者”,而不是真正的给予者。
在变革型关系(transformational relationship)中——双方都是“给予者”,对关系的持续演进都有贡献。这个整体变得跟双方之和不同。大家对这种关系都有很高的期望,但同时也持开放态度。
双方都完全投入到这个关系当中。尽管如此,跟交易型的关系不一样的是, 双方是完全自由的 。他们给予是因为他们希望如此,而不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有这个义务。
可能这就是成功的关系的定义——让别人帮助你因为他们想要帮助你,而不是因为他们被操纵了。
根据皮尔森定律(Pearson’s Law):“当你对表现进行衡量时,表现会得到改善。当表现被衡量且进行反馈时,改进的速度会加快。”
变革型关系已经嵌入了责任。表现很重要——因为双方都对关系进行了投入,双方都要处理表现的后果/结果。完全诚实是必不可少的。
你的行为对周围的人很重要吗?
你周围的人呢?那些关系是交易型的还是变革型的?
如果是交易型的——那一方就是另一方的奴隶。他们都要小心行事。他们要竭尽所能避免负面结果的产生。其实他们不是在做贡献。处在这种关系的人其实不是真正快乐。
如果你的回报要看表现,你的回报就提高。
如果你的行为的自然结果会得到即时反馈——你就会进入更多的心流状态。你的表现会提高。你的回报会增加。你的快乐也会增多。
不是权力越大责任越大。而是责任越大权力越大。
不是信心造就成功。而是成功的行为树立信心。
不是性格造成行为,而是行为造就性格。
如果你想要实现真正的自由,你就需要承担责任: 自由只能跟结果共存——而不是没有后果 。只有当你的行为有关系时你才是自由的。
提高自由的唯一办法是让你的行为变得更加重要——并且通过体验你自己行为的真正后果来实现。
在关系中拥有自由的唯一办法是双方风险共担。双方都要投入。当每个人的表现的结果影响到全体时——当牵涉到的每个人都拥抱这个现实时才会有自由,因为爱是相互的,尊重是相互的,责任也是相互的。
编译组出品。编辑:郝鹏程。